1982年4月,重慶酉陽縣龍潭鎮鄔家坡的老泡桐樹下,人們發現了一具無名骸骨。遺骨被發現時,腳上戴著一副國民黨反動派政府所使用的鐵質腳鐐,其狀慘不忍睹。酉陽縣相關部門立即對遺骨的身份進行了調查。經考證,這具遺骸的主人就是1934年失蹤的湖南衡東籍紅軍師長王光澤。
出身貧寒,義無反顧踏上革命之路
王光澤,1903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衡東縣洣水鎮鶴橋村的一個貧農家庭,童年時的王光澤聰慧、惹人喜愛,6歲被本族的私塾老師王世亭收作弟子,后因家境貧寒輟學,8歲成了地主家的放牛娃,11歲到攸縣舅父家學木匠,19歲離開攸縣到茶陵腰陂鎮做工。
1926年,青年王光澤在腰陂鎮參加工農運動,帶領鎮上的工農群眾,沖到一戶土豪開的雜貨鋪里,把土豪靠剝削得來的東西分給貧苦群眾。
王光澤故居
1930年2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擴展到了茶陵,腰陂鎮建立紅色蘇維埃政權,成立了工會、農會等群眾團體。王光澤被群眾推選為腰陂鎮工會主席兼赤衛隊長,并加入中國共產黨。鎮上的廣茂隆煙館販賣鴉片,王光澤帶領赤衛隊員,把煙館的鴉片全部燒毀,深得群眾贊譽。
1931年,腰陂鎮赤衛隊擴充為警衛連,王光澤任副連長,后任連長。在擔任赤衛隊長和警衛連長期間,他作戰勇敢機智,斗爭堅決,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因而在1932年被調任茶陵縣蘇維埃警衛營營長。1933年,茶陵警衛營擴充為獨立團,王光澤升任為團長。不久,茶陵獨立團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王光澤被任命為紅六軍團五十三團團長,他積極參加了建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多次立下戰功。
浴血長征,開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多年的征戰生活,使王光澤迅速成為湘贛紅軍的一名驍將,受到指戰員的愛戴和信賴。
1934年7月,湘鄂贛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六軍團為先遣部隊,開始長征。10月26日,王光澤隨軍到達四川省酉陽縣的南腰界,與紅二軍團勝利會師,引起了敵人的恐慌。蔣介石急忙調集重兵向川黔邊境壓過來。為牽制敵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紅軍第二、六軍團主力迅速向湘西進軍,同時留下一支約500人的隊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黔東獨立師,掩護軍團主力進軍湘西。王光澤任獨立師師長,段蘇權任中共黔東特委書記兼師政委。王光澤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率部隊晝伏夜行,東穿西插,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不顧連續幾個月長途作戰的疲勞,找分散的小股敵人打。不到半個月,獨立師經歷了二十幾次戰斗,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拖住了數十倍于已的敵人,成功地掩護了軍團主力向湘西進軍。
11月10日,川、湘兩省敵軍從左右包抄黔東特區的印江縣沙子場,企圖一口吞掉獨立師。王光澤帶領部隊鉆深山、穿密林、攀懸巖,日夜兼程,終于在11月14日甩脫了川、湘兩省敵軍,到達梵凈山。幾天內,不斷有小股敵人進犯,均被擊退。11月23日至24日,王光澤指揮部隊痛擊李成章、柏輝章的圍剿部隊,且戰且退,突襲敵軍,擊潰民團,撤離梵凈山。在戰斗中,政委段蘇權受重傷,王光澤率領部隊進入貴州松桃縣境。26日,王光澤部隊在新莊遭敵人前后夾擊,彈藥消耗殆盡。王光澤拔出大刀一聲巨吼:“沖呀!”戰士們緊緊跟上,一陣肉搏戰,殺開一條血路,沖出了重圍。之后,王光澤妥善安置重傷員,把政委段蘇權安置在秀山縣雅江鄉車田村,然后含淚告別,率領部隊繼續前進。
11月28日早晨,王光澤部隊行至川、湘交界的大板場,連續遭到當地團防的襲擊。當時正是初冬時節,晨霧籠罩,部隊人地生疏,辨不清方便,摸不清敵情。
當部隊迂回到達干壩子時,全師只剩百余人,已是彈盡糧絕,戰士們倒下去就再也起不來。王光澤心情沉重,決定把部隊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到湘西去找軍團主力。戰士們都依依不舍,王光澤又是命令又是勸說,目送戰士們的身影消失在迷朦的夜幕里。
英勇就義,臨刑高呼“共產黨萬歲!”
王光澤在分散突圍中只身來到川湘邊界,隱蔽在一個貧苦農民吳榮友老大爺家里。兩天后,吳榮友給王光澤換上了便衣,化裝成農民,背上背簍,帶上幾斤紅薯作干糧,指明了去湖南花垣的路線。王光澤上路以后,行至上川,不幸被當地民團認出逮捕。
反動川軍頭目田冠伍接到民團解來的王光澤,用盡心機對其進行誘降,先是待若上賓,設宴款待,假意夸獎說:王師長年青有為、英勇善戰,是黨國難得的將才。又說:劉湘司對王師長更是器重,早已層報上峰,委以高位。但王光澤根本不理這一套,而抓住一切機會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揭露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背叛孫中山,反共反人民的罪行。田冠伍見軟的不行,惱羞成怒,現出他的猙獰面目,企圖用酷刑迫使王光澤屈膝就范。于是施以皮鞭、夾棍,用盡酷刑都未使王光澤屈服。田冠伍一籌莫展,最后只好具文請示上司,蔣介石立即電令:“就地處決”。1934年12月21日,敵人將王光澤用繩索死死捆在一張椅子上,然后鎖上沉重的腳鐐,并用兩顆燒紅的粗鉚釘將腳鐐釘死,抬到酉陽縣龍潭鎮外4里多路遠的荒山上—鄔家坡泡桐樹下,予以殺害。臨刑前,王光澤高呼:“共產黨萬歲!”“工農紅軍萬歲”,時年31歲。
為了紀念這位堅貞不屈的共產主義戰士、酉陽縣委將烈士遺骨移葬于龍潭鎮烈土陵園,遺骨上的那副罪惡的鐵鐐至今陳列于酉陽縣歷史博物館,它將永遠以無聲的言辭,向參觀者訴說著反動派的殘暴罪行。
王光澤雖然英勇犧牲了,但是黔東獨立師突圍出去的指戰員歸回主力紅軍后,繼承王光澤的未竟之志,在湘西廣大地區展開斗爭,使蘇維埃的紅旗又在湘鄂川黔四省邊區高高飄揚。
王光澤烈士短暫的一生,充分詮釋了他對黨和軍隊無限忠誠,視死如歸,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的黨員風范。他用熱血青年的赤膽忠心,革命志士的風骨氣節,共產黨員的生命和鮮血,紅軍將士的氣魄與精神,鐫刻永不消逝的青春!信仰長存,青春無悔,王光澤烈士,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文章來源于中共衡東縣委黨史研究室趙偉忠、《衡陽英烈傳》等)
整理編輯:向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