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超(1899—1932),又名厚讓,字學謙、卓然,耒陽縣導子鄉芷江村人。中共高級將領,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參加了平息滇桂軍閥叛亂的戰斗、第二次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北伐戰爭、湘南起義、九攻吉安、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為壯大紅軍隊伍,殲滅敵軍,作出了卓越貢獻。1932年8月,在攻打江西寧都賴村楊梅頭土圍子戰斗中英勇犧牲。
憂國不敢念家
1920年,劉鐵超于縣高等小學畢業,輟學在家務農。是年冬,與李氏完婚,夫妻感情甚篤。1921年劉鐵超在家務農。他目睹社會貧富懸殊很大,感到世道不公,便決意外出,謀求出路。1924年冬,他考入了黃埔軍校,為第三期步兵隊學生。入校后,他深受耒陽籍同學共產黨員段子中、徐康等影響,閱讀了大量進步書刊,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5年6月,劉鐵超參加了消滅滇桂軍叛亂及肅清鄭潤琦右派武裝等戰役。10 月,他又參加了第二次東征,為攻克惠州,消滅陳炯明叛軍作出了貢獻。由于他作戰勇猛、沖鋒在前,多次受到嘉獎。第二次東征班師后不久,劉鐵超收到了岳父寫來的家書,拆開一看,悲痛欲絕;信中告以愛妻病逝,嬰女缺奶夭折之噩耗,囑他迅速回家處理后事。時值戰局尚未穩定,他以國事為重,強忍心中悲哀,提筆給岳父回信:“痛悉妻孩折,因吾身負國家重任,不能歸家料理善后,還望家人節哀......”
1926年7月,劉鐵超調任北伐軍左翼總指揮部宣傳隊隊長。北伐途中,他竭力宣傳革命道理,常對人說:“吾人外受帝國主義欺凌,內受軍閥之摧殘,帝國主義殺我同胞、索我賠款、掠我海關,北洋軍閥爭城奪地,燒殺擄掠,弄得國無寧日……”他大聲疾呼:“吾人唯一之出路,唯參加國民革命,趕走帝國主義,推翻封建統治,打倒軍閥!”
受挫不愿叛黨
1930年冬,中央蘇區開展肅反運動。12月7日,總前委派李韶九到富田幫助江西省行委和紅二十軍肅反。李曾任贛西獨立二團團長,與劉鐵超關系頗熟。李韶九來到紅二十軍后,在憑信反映、猜疑,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將紅二十軍政治部主任謝漢昌,江西省行委秘書長李白芳,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長金萬等人,都作為AB團分子抓起來。爾后,嚴刑逼供,幾天內就殺了一大批人。此舉曾引起了劉鐵超的疑慮,但李韶九是中央派來的,執有“尚方寶劍”,況且,自己也是懷疑對象,身陷圖圄之中,尚難自保,眼見大批戰友、同志被捕被殺,他卻無能為力、痛苦萬分……
這時,被當作AB 團重大嫌疑犯的紅二十軍一七四團政委劉敵,不愿坐以待斃,率領教導隊一營包圍了紅二十軍軍部和省蘇維埃政府,釋放出謝漢昌等人,并把劉鐵超等扣押起來。李韶九乘船逃脫。謝漢昌、劉敵等將紅二十軍拉過贛江,脫離總前委、駐扎永陽等地…….
劉鐵超用過的銅筆架、銅鎮紙。目前存于湖南黨史陳列館
“富田事變”后,經中央調解處理,劉鐵超被釋放。為了澄清事情的真相,他被停職審查,暫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今部參謀。不久,經中央查實,劉鐵超與“富田事變”無關。于是又調任中共蘇區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部作戰科科長兼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參與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的組織計劃工作。
1931年,毛澤東在江西工農兵蘇維埃大會說:“劉鐵超是紅二十軍的第一任軍長,他的避大路擇小徑堵截敵軍的作戰方略,是紅軍作戰的精華,值得推廣?!?劉鐵超聽到毛澤東的贊揚,不禁熱淚盈眶。
靖民不曾惜命
1931年10月,劉鐵超調任紅三十五軍軍長。不久,該軍整編為獨立第三師,劉鐵超改任為師長。這時,正值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結束,獨立第三師的主要任務是消滅以瑞金為中心的各縣反動地主武裝,攻打“土圍子”,鞏固蘇維埃政權。這些反動地主武裝多角縮在“土圍子”中,并以此為依托,經常四出騷擾,燒毀民房,搶劫財物,圍攻赤衛隊和游擊隊,殺害革命干部和群眾,破壞革命和生產,危害極大。因此,拔除“土圍子”,消滅白色據點便成了獨立第三師的當前的主要任務。
前三十五軍軍長就是攻打“土圍子”時犧牲的,劉鐵超臨危受命,首先攻打反動氣焰非常囂張的土霸王鐘運標,將他趕到新陂、下壩、萬田等“土圍子”里去。然后一鼓作氣,率部連克這些“土圍子”,擊斃了靖衛團首領黃圣華,活捉了鐘運標。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很快把瑞金中央領導機關所在地的反動武裝勢力全部肅清。
1932年春,紅軍決定掃清于都縣境的“土圍子”。劉鐵超等事先察看地形后,立即作出部署。戰斗打響后,揚梅頭守敵憑借堅固的“土圍子”,頑固阻擊紅軍的進攻。紅軍戰士由于武器差,又缺少炸藥,久攻不克,雙方相持不下。為了減少部隊傷亡,劉鐵超用棺材裝滿土硝制成“炸彈”,并試爆成功,威力很大。于是,就挑選出一批強壯勇敢的戰士,用火力掩護去挖地洞,將“土炸彈”埋到“土圍子”的墻壁下。敵人慌了手腳,拼命從墻內打洞灌水,想使土硝受潮失效。由于導火線點燃后久久沒有爆炸,劉鐵超心急如焚,不顧同志們的勸阻,只身沖入洞中查個究竟。不想這時,敵人一顆罪惡子彈飛來,擊中了他的心窩,劉鐵超當即血染征衣,倒地犧牲。
劉鐵超故居
劉鐵超犧牲后,政委李井泉率領全師將士向他脫帽行軍禮,將他安葬在楊梅頭山上一個無名處。戰士們失聲痛哭,警衛員從他身上翻出一首小詩,政委李井泉流著眼淚讀著:
自古英雄多宏志,
血性男兒應圖強。
封侯拜相非吾愿,
革命成功便還鄉。
幾番夢見井上月,
君牽兒女村前望。
人間恩愛難相聚,
緣為窮人求解放。
在場的人無不掩面而泣,一代著名紅軍將領就這樣靜靜地躺在贛西南山上了,年僅33歲。
來源《耒陽紅色人物》
整理編輯:向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