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對女社長康菊英的報道書籍封面
1922年4月,康菊英出生在衡山縣橫岳鄉(今店門鎮)祝融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5歲時,父親被軍閥抓去當挑夫,一年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7歲時,唯一的哥哥和兩個妹妹相繼夭亡;8歲媽媽改嫁,無奈下,她只得到舅父家當童養媳。婆家7口人,租佃地主8畝多田,向地主交完租后,余下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全靠她和丈夫上山砍柴或打零工補貼,勉強糊口。那一年大旱,婆家炊煙全斷,他們只得以草根、樹皮、仙粉泥填肚。后來,母親餓死,婆婆病亡,丈夫被國民黨抓去當兵。菊英便和男人們一樣下地干活……她雖是勞動的好把式,能吃苦耐勞,卻只能與饑餓為伴。
1949年10月,衡山縣得到解放。中旬,中共衡山縣委工作組來到她家,教她識字,向她講解革命道理。她的思想和性格都變了:她不再沉默,不再怯懦;她走上講臺,控訴自己的血淚史。次年9月,康菊英因抗災度荒表現突出,被選為省首屆農業勞動模范,出席全國第一屆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大會。1951年4月,康菊英找來4戶鄰居,建起了衡山縣第一個農業生產臨時變工組,翻開了衡山縣互助合作歷史的第一頁。1952年春,康菊英帶頭發動6戶貧農和4戶中農組成衡山縣第一個常年農業生產互助組,她任組長。全組共有水田107畝,男女勞力16人,牛5頭,犁12架。組里實行“土地私有,個體經營;長年互助,統一排工;耕牛農具,按價評分;死分活記,年底結清”的一套辦法。秋收以后,互助組平均畝產531斤,比單干時增產4成。這就吸引了其他個體戶,紛紛要求成立互助組。1952年秋,康菊英互助組被評為省特等模范互助組,她本人評為省特等勞模。9月,她又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作為全國戰斗英雄、勞動模范代表受邀到北京在懷仁堂接受毛主席的宴請,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第三屆國慶節觀禮。
1953年1月,康菊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經過艱苦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于1953年3月8日建起了全省第一個農業社——康菊英農業生產合作社。當時《湖南日報》還發表了《祝賀衡山縣第一社的誕生》。這年全社117畝水田,比互助組時多收7500斤,比當時全鄉最好的互助組產量高9%,比最好的單干戶高28%,每個勞力分稻谷1800斤。
1954年9月,她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她識字不多,但對農村情況很了解,每次小組討論,總是積極發言,給本團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令她終生難忘的是,一次休會時,她和著名電影演員、湖南代表白楊相約到偉大領袖毛主席家作客。毛主席留她們吃中飯。飯桌上,主席不停勸菜勸酒:“我家的菜是地道湘味,辣得很,多吃點。1927年,我在衡山考察過,衡山女子鬧革命有傳統,喝酒也有名,多喝點……”她說起農村情況,主席特別愿意聽,不住點頭,最后還說:“要多為人民、為廣大貧下中農服務!”從北京回來后,她牢記毛主席的教導,更加忘我工作;合作社經費緊張,她把全國人大每年下撥的幾十元活動經費全部捐獻出來。
1955年春,康菊英農業社進一步擴大,成為全縣最大的初級社。這年,她又帶頭轉高級社,以她這個社為基礎,吸收鄰近的幾個初級社,組成衡山縣第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祝融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康菊英再次當選為社長。康菊英帶頭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動人事跡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持和鼓勵。時任省委書記的周小舟親臨社里視察,指導工作。195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羅榮桓元帥回家鄉到社里視察,表揚了康菊英,并指出要注意發展多種經營。
1959年,她再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她第三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她先后11次進京參加全國人代會,11次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
1956年7月6日,康菊英(前左一)參加湖南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與衡陽專區女代表合影照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的春風蕩漾在神州大地時,年過花甲的康菊英被選為省政協委員。她已臨近晚年,積勞成疾,生活很艱苦,但嚴于律己,沒有向黨和政府提出過任何要求。1993年春節前后,當時的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去看望她,并提出合影留念。翻遍所有家什,竟然找不到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臨出門,人大常委會主任實在過意不去,掏出50元錢說:“來時沒買什么東西,請收下我一點小小心意。”她雙手顫抖:“謝謝劉主任。”卻又把錢悄悄塞在隨行的年輕秘書衣袋里。1994年1月,她肺氣腫復發,生命垂危。彌留之際,72歲的康菊英再三交待兒子:“在我死后,千萬不要向黨和政府伸手,千萬不要鋪張浪費……”人們在清理遺物時,沒有發現一件值錢的東西。平日最珍惜的那個紅布包里,放著2張全國人大代表證和1張紅色的黨費證,里面夾著56元現金,作為她最后一次黨費。
從童養媳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康菊英的一生是一部感人的無私奉獻史。她終生只講奉獻,不思索取,為鄉親們謀幸福,將一名共產黨員、勞動模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風范與胸襟展露得淋漓盡致。
來源:紅網、衡陽黨史館
整理:陳瑚銘